在地教案

素養教育如何深化與實踐?教育節與在地教師共同研發具在地特色的「主題式教材包」,
歡迎老師們自由下載使用,應用在教學現場。

教案設計背後的教學模組:

適合在地教育的PBL流程
Project / Problem / Phenomenon Bases Learning
本次教育節提供一套教案開發模組,以期供教師們能夠快速上手PBL式的課程設計,能依據自身所需之教學主題、學習目標,藉本模組自由設計出符合教學現場所需之課程與教案。
專案導向學習(Project / Problem / 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;簡稱 PBL) 是指透過一個具體在真實世界的問題,引發學生探索與解答的好奇心,使得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構成中,得以將重要的學科或是基本知識加架構融入問題解決的過程裡,協助學生吸收並實際體驗與運用的教學方式。

在專案導向的學習中,被關注的主體是學生不是老師,這和以往台灣傳統課程中,老師訴諸教職權力讓學生專心的講述法不同,PBL 的課程設計期待能夠讓學生自己或是同儕一起進行研究,老師的角色與教練(coach)更為接近,扮演著陪伴、諮詢和提供問題有用的資訊工具以定位。PBL 教學方式裡,最終期待學生拋開教育就是被填鴨的恐懼,以達到推動開始基於好奇心、使命感或是有興趣而主動學習(active learning)或與專家合作來解決問題的目標。

本次燈塔教育節團隊,希望能落腳基隆,放眼在台灣,在教育改革的浪潮裡協助一起推動 PBL 的思考和課程方式,為學生未來的教育和與真實世界接軌的練習,提供更多實踐的方式。故而設計了一套專案導向學習的模型架構,供老師們參與,也陪伴了三組團隊歷經半年生產出「心閱讀」、「讀報教育」、「基隆學」幾個面向的教案教材包,供老師可以下載使用與作為教學參考。團隊也公開設計架構時的步驟流程,也就是 PBL 黃金圈 3.0 供大家參考,以下為流程介紹。
定義學科應讓學生學習需要的能力並建構所需知識點
授課教師列出該階段課程明確目標與課程單元能力,例如:數學課 ch3-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,使學生可以運用這個方程式做計算或是組合題。

此專案導向學習計畫可以使用的課堂節數與時間,鋪排授課知識順序,例如有:該單元課本內有四個類型的習題要會運算,以及有兩個進階應用題應了解,為了解題,學生應該具備____的概念為基礎。

本次教育節提供一套教案開發模組,以期供教師們能夠快上手PBL式的課程設計,能依據自身所需之教學主題、學習目標,藉本模組自由設計出符合教學現場所需之課程與教案。
》考科類型課程知識點可能多為考試取向的內容
》非考科相關科系內容,學生知識點多為興趣探索與自我能力洞察、生活知識學習
真實世界場景化
步驟一中列出的知識點在真實世界中會如何被使用,例如:英文書信撰寫的技巧可以在____場合中。該場合或是運用知識的方式必須為真實生活中可以出現的方式,以英文書信撰寫為例,可以包含但不限於與外國筆友交流,申請獎學金或計畫,規劃美國自由行時以電子郵件接洽旅館。

教師在設計問題時,應考量學生之年紀,依照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理論指出,學生時期會涵蓋到的範圍包含具體運思期和形式運思期兩類型,應依照學生發展程度給與相對應之問題場景。

  • 國小:著重於日常應用和生活(解決方案專注個體)
  • 國中:社會問題和跨文化理解(解決方案專注他人)
  • 高中:將社會問題與個人生命經驗結合出自己的想法(個人論點生產與論述能力)

  • 黃金圈-真實世界場景化

    6-8歲丨開始可以不以自我為中心思考,可以做集中化思考的訓練,有群體意識,兒童會尊重權威和尊重年長者的命令。

    8-10歲丨兒童認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,要想讓別人遵守,自己也得遵守。只能對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運算或是認識。

    11-12歲|孩子的道德觀念開始傾向於公正,從關心與同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,雖侷限於情境,但依然進入到了抽象思維的階段。

    12-16歲|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,使思維超出所感知的具體事物或形象,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命題運算。
    有挑戰性的好問題
    需要由教師思考步驟一需教學之資訊與步驟二之場合後,給予學生真實情境中的一項問題,例如:檢討學校附近公園設計,以數學角度的概念評估設施安全性,給出建議和解決方式(問題解決),用介紹與知識鋪排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真實世界所出現的問題,帶入課程學習中要研究或學習的範疇內。

    以下為可以嘗試的問題建構技巧:
    1.提出有正反方立場,各自可以對立的問題(形成辯論)
    2.想像該領域對未來社會影響(推測設計)
    3.提出切身相關的真實世界問題,並給予限縮空間去解決問題(問題解決)
    4.提出角色扮演的立場,回顧某件事依照特定素材,像是歷史決策的難題,使學生作為角色當事人提案應該如何執行(觀點取替)
    5.提出過去、現在或是不同群體上對於某個社會現象的觀察,要求學生跨時間段、跨領域做出比較或是解釋(場景洞察)
    結合108課綱指標
    1.以課綱三面九項的素養元素作為課程設計要點
    2.評量或考核方式可以為質化或是量化的評估,可以給評語也可以打分數
    3.教師外圍觀察的評價與學生自我評量都可以做為成績
    4.為符合探究實作目標,請學生自行立定分數部分標準和進度,進度達成率和資料搜尋、自我掌握能力也是評分關鍵
    生產課程與活動決策
    生產課程
    據諮詢夥伴教師之經驗,實際課程落在 4-6 節為一個單元的課程企劃最妥善。授課教師需從「學生需要學到的能力」和「學生面臨的社會現實」開始思考教案內容中應該安排什麼體驗活動,包含成果最終展現方式。
    1.課程說明或是角色帶入後,依然可以用講述法教學知識點,混合手作、多媒體使用與練習教學法、帶討論或引導學生查詢資料。
    2.活動可以跟數位和實作有關係,課程體驗要跟學生所在的世代的連結
    3.安排課程細流,如討論時間、具體資料查詢後閱讀方式等等

    活動決策
    活動安排與課程實作中需關注差異化教學,使學生在不同能力上皆可以獲得豐富的學習感知與體驗效果,可以加入教學中的活動如下。
  • 書寫性:作文、日記、學習單、手冊、心得書評、檢核表、讀後重點畫記、會議記錄、申論稿、信件
  • 表達性:簡報、海報、小組討論、上台發表、粉專、辯論、演唱、新聞播報、資訊圖
  • 計畫性:專案嘗試、成果報告、歷程檔案、科學證明、策展
  • 媒體類:創意手作、原型設計、影片、動畫
  • 1.活動可混合執行但務必有高標準、具體的例子作為範例來引導學生,開放式想像容易使成果展現沒有框架,學生難以總結想法。
    2.拒絕過多無意義的科技介入,避免課程重點在娛樂而非學習解決問題。
    展示成果並迭代
    教學團隊共識指引方式與開會方法,善用便利貼與蒼蠅王的海螺技巧(即拿到海螺才能發言)、教學報告與展示技巧,並協助學生自行做過程紀錄、面對問題與嘗試分享提案的成果與失敗。
    評價與反思
  • 需選擇不同評量表使用,有量化和質化評量,選項包含但不限定小組自評、同儕互評和教師評論。
  • 建立榮譽環節獎勵全體中的優異表現者,也為個人建立學程進步的里程碑。
  • 花時間討論喜歡與不喜歡本次課程的哪些部分,練習就事評論的技巧。教師需給予具有肯定態度之高品質回饋,鼓勵修正或是再次提案。
  • 協助學生練習反思與討論,建立回顧與檢討了習慣,以利心態進步。
  • ×